学习儒家文化,第一章第一篇,就是夏商周时期的礼乐文明。三代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礼。
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华夏,就是衣服很美,很讲礼仪的一个民族。因此,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很可惜,从西周开始,中国就开始进入礼崩乐坏的时代,虽历经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恢复,但终究与当初礼仪之邦有一定的距离。
时间跨越千年从汉唐至宋明,至满清,民国,文革,现代。今天的中国,与当年的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相距十万八千里。
从衣冠来说,占中国96人%口的汉族人成为一个世界上最大却没有民族服装的奇怪民族。仿佛是象美国一样两百年前从石头缝里蹦出来一般。在各种重大礼仪场合,中国女人都穿着源自满族的旗袍,高高露着大腿,或穿自来自西方的礼服,低低露着酥胸。
在各种本应庄严神圣的时刻,比如说十八岁生日,本应该是及笄或加冠的时刻,现在却只有吃吃喝喝的生日PARTY,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婚礼,更是成了各种逗笑、无聊游戏的场所,开笔礼,拜师礼,祭礼等各种传统礼仪更是几乎失传。
现代社会,有必要在一些重要场合复兴传统礼仪。以婚礼为例,现在市面上所见到的中式婚礼以喧闹搞笑为主,服装是源自满族的瓜皮帽小凤仙,正是因为从美感和从礼仪上都平淡庸俗。现代婚礼渐渐成为西式婚礼的天下。
但是,放眼全世界,绝大部分国家的年青人都会穿着民族服装,按传统礼仪举行婚礼。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却被他人的婚礼文化所同化。
这种时代背景下,复兴汉式婚礼,是我们每个热爱传统文化热爱民族文化的人的共同追求。
《礼记》有云:“婚礼者,将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大意是讲婚礼让夫妇二人经此而合为一姓,对上告慰列祖列宗,对下繁衍子嗣,所以是当之无愧的“礼之大礼”。
在华夏民族的传统中,汉式婚礼被视为礼乐文明的根本所在,被视为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起点,被视为人与自然阴阳相和谐而化生万物的本源。
汉式婚礼,正是为着追本溯源,传承华夏文明。新人身着汉民族传统婚礼服装,按华夏传统礼仪举行婚礼庆典。
婚礼的婚,原来是没有女字旁的,黄昏的昏,因为那时的婚礼都是在黄昏时举行而得名。
古人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情。
有人把古代昏礼比做夫妻的结义,真是得其奥妙所在。
在安静的细致的仪式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那才是真正的仪式,真正优美而伟大的汉文明。
汉式婚礼,决不是现在世面上所见的一般中式婚礼的礼仪,现在所谓中式婚礼有以下核心流程:跨火盆,跨马鞍,射三箭,交杯酒,三拜。
其中,跨火盆源自于萨满教的火神崇拜,射三箭和跨火盆一样,是正宗的满族婚俗。而中式婚礼里用的交杯酒是西式的交杯酒,与中国古代的合卺交杯是完全两个概念。
我们来看一下真正的中国传统婚礼,为了区别一般的中式婚礼,现在被广泛称为汉式婚礼的核心礼仪吧:
沃盥(guàn),就是洗手。华夏民族十分注重典礼的清洁,在举行重大典礼之前都要净手、洁面,象征整个仪式的纯洁庄重。
共牢礼,牢,指牲畜的肉。共牢,指夫妻两同食一个牲畜的肉,新人同席而坐,同席而食,以示夫妻从此要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将携手共度一生。
在共牢礼时,新人进食的食物共有腊肉、炖猪肉、鱼三种肉,另有肉酱和肉汤,以及谷物,谷物选用的是小米饭,和大米饭,并于两侧陈列肉酱,豆酱,菜酱和酱油。
共牢礼仪式会重复三次,象征生活的平淡、琐碎,表示夫妻二人要在今后的点点滴滴中一同携手走过。
合卺礼,合卺礼,就是指夫妻共饮交杯酒。真正的交杯酒是指喝到一半后交换酒杯,以含蓄优雅的仪式共喝一杯酒,寓意新人同尊卑,不分你我。卺,指一剖两半的葫芦,葫芦的瓤是苦的,酒是甜的,以示同甘共苦。喝完后将酒杯合二为一,用丝线缠绕,寓意夫妻二人合为一体,永结同心。
同牢合卺,是传统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
除了以上核心环节,还有解缨礼、结发礼,执手盟誓之礼。
婚姻不仅是花前月下,海誓山盟,而是相濡以沫,白头到老。即使辞章华丽如海枯石烂,地老天荒,都敌不过这一段平淡却深沉的承诺: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从今天起,无论是生死离合,我都与你约定好,让我握着你的手,我要与你一起慢慢变老。
这样的礼仪,才是真正华夏传统礼仪,它带着深深的儒家文明的烙印。我们从婚礼中就可以看出一个礼仪之邦的风范。
作者:蕾蕾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