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化之窗
汉服活动
学术思考
中式婚礼常识
其它
联系我们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吉山汇
          和大厦A305
交通:公共汽车348,390,
          403,432,495,581,
          945,B15,B20,夜13 
          吉山幼儿园站
电话:020-82526986
            18928751391 

            18928751392
Q Q:1626352032
新浪微博:[@琴瑟汉式婚礼]

 

ACADEMIC THINKING学术思考 

【汉服】第九章 款式划分



 作者:月曜辛

 
 
    初接触汉服的人,大多会纠结于一个问题——款式的统一问题。堪称汉服运动的N大月经问题之一。这些月经问题永远都会有新人懵懵懂懂地跑来问,而老人则日复一日重复又重复地回答得口干舌燥最后忍不住掀桌。掀完,此过程接着重复。
 
    而对此我也没法,大家辛苦了。苦笑。
 
    说回主题,统一汉服款式,这个想法就跟统一各地吃豆腐脑的口味一样不靠谱。首先,一个民族不是一群学生、上班族、工人、军队,对于民族服饰的思考,不能从制服的角度的去看待。想把整个民族乃至国家的着装都统一、标准化起来,嬴胖子那强迫症患者都没能成行,某服装设计爱好者也只能在军队制服上找存在感。爱新觉罗家的倒是咬了牙“不照我制的板穿、剪”就杀,杀了两百多年,终清一朝一直起义不断,待到民众一旦彻底翻身,其结果不用我再复述。
 
    而很多人对于款式统一的执念来自于日本韩国,觉得他俩的民族服饰看上去就十分统一。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把日本韩国当模板?其次,你确定你真的了解日本韩国的民族服饰?相关论文、著作、数据研究过几本?如果只是看了漫画、影视和泛泛之言的新闻报道、图片,请先放下。
 
    我说了,民族不是可以统一管理化的一个群体,无论哪个民族皆是这样。如今苗、彝、壮等大族群的少数民族,都各有几十上百种民族服装款式,不同的款式顶多能代表不同的场合、地域、寨子的需求,而代表不了全民族审美。即使是同一个寨子里,在基本款式范畴,也因各种原因而有所偏差。甚至很多人看到同袍们在平常生活中(非礼仪场合)穿汉服搭配西式鞋子或混搭西式服饰的就抓心挠肝地不爽,少数民族还真没在乎过这些,网上随便搜一下就能看见他们于生活中各种混搭——赶紧往那边跳脚去别光逮着汉族欺负好么?
 
    而韩国一方面从中国文物中找灵感,从曲裾拷贝到明朝宫装,一方面不少韩服设计师都在走时尚、改良路线,力图让韩服多些款式和竞争力。日本么,袖子腰带披衫袴学问一大堆,明治大正时代还是个全民混搭时代,如今还有一款从那个时代传承下来的女学生毕业服,标配便是袍式和服外系西式百褶裙(有的改为了和式裁剪)+西式女靴(有的改为木屐)——注意括号,这一款也出现两种风格了。
 
    还有人心心念念着胡服骑射,然而实际上连字面意思都没看懂吧?且不说根据近年来的各种研究,当时的胡服恐怕是指贵族们不待见的民间短衣。只说骑射,便说明这场“服装改革”是针对的军队,而不是整个赵国、整个华夏民族。军队以外该怎么穿还是怎么穿。后来灭了六国的好像也不是赵国。
 
    而新人看不到这一层也就罢了,一些貌似老人的衣奴还深陷在“民族服饰制服化”的妄想中不能自拔,高喊“不这样穿就是异端”、“异端没有人(□)权侵犯隐私人身攻击无罪”、“曲裾不亡汉服不兴”、“汉服必须用明制”、“尺寸跟出土文物有一厘米差别的都该上火刑架”、“不是我的菜被烧被扒是活该”。人家甜咸之争是开玩笑,这些人倒还劲儿劲儿的认真起来了。我都懒得再多说什么,就问一句:连片区保安指挥权估计都没有就想揽独(□)裁者的活儿,没事儿吧您们?
 
    哪怕是高压政策之下的清朝,都做不到一直保持金钱鼠尾标准,其服饰细节也一直在发生变化。往前的各个朝代,对服饰分阶级管理,也只能管理到戎装、官服、命妇服的层面上。我在论文库曾找到一篇华中师范大学杨婧的论文《明代苏样服饰及其社会功能》,其中有出处有数据的指出了,即便是宫中,江南嫁过去的后妃,很快就能用江南的审美去影响宫中平常的穿着、打扮审美。可见只要不“僭越”,即不穿不属于自己那个阶级、官位的制式、颜色,平常穿什么戴什么皇帝也管不着,有别出心裁的后妃搞出什么新花样,皇帝看着是好的,还会得到跟风模仿,很快就会有新的风潮形成。然后其中又有那么一两个守着自己一亩三分田,自有自己风格,不跟着闹的,除了有那众星捧月惯了的人心里不舒服,法律还真管不着。
 
    宫中尚不能统一到一群人跟复制粘贴似的,民间更是百花齐放。单说明朝,京中有“京样”,南方有“苏样”,蜀中也有“川样”,往下细分,各州府郡县都有自己的流行花样,各地有各地的服饰风格。也有人变着花样推陈出新,排扣、立领便是这么被抬上来的。一些人口口声声说立领经过了清朝,交领没有,所以立领便是汉族剩下的最正统女装,不穿立领天理不容。而后现代出现“小曲裾”等新装,她们却忘了立领在明朝那个时候又是个什么地位。说句不好听的,拉到黄帝他老人家跟前,这汉族古朝代最末位产生的时装,跟黄帝规定的最初的服制对比起来……虽然肯定是考证不出来那最初的是什么样子了,但可想而知,那最末的来历和形制还真是×服的N次方。剃发易服也不是拿一件模棱两可的明末×服就可以和稀泥的伤痛,部分汉族为此伤痛和忌讳请给予尊重。十分感谢。
 
    又如,经常有四川的同袍问我,四川老一辈汉人包长头帕算不算汉族服饰,我便告诉他们那习俗从清朝以前就有,确是巴蜀地区汉族的风俗性装扮。类似的还有陕北前结头帕、广西斗笠等。不要因为四川、陕北、广西汉人跟京城的汉人在这些细节上不一样,就把这些地方的汉人往外摘开了。不要跟某些人似的,甚至同一款衣服只因裁剪和缝制的方法不同,他们也要把人往外摘,往下踩。前面说了,宫中在官服命妇服以外搞不了“皇家板型”,在以内,给做衣服的也是人工不是电剪刀。不过宫中倒是有人验收,民间难道还有一个挨家挨户进闺房检查怎么裁布怎么缝制不然就拖出去挂城墙的机构?——哦,清朝大概可能也许说不定有?
 
    标准化生产是个工业概念,不是人文概念。当一个国家的人文变成了工业,变成了标规商品,变成少数人的裁决,这个国家的文化也算彻底完了。
 
    皇城根下的“京样”仅仅是个京样,高不了谁也低不了谁,就算北京想要压人一头,那边儿还有个南京呢。如明朝便有一首陈大声所著《嘲北地娼妓曲》,而陈同志为南京人。有人从这首诗中看到地域歧视,有人只看得到娼妓两个字,但民俗学者们从中看到的是明朝南北衣着等风俗的不同。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找来读读,我就不贴了,怕一些人扛不住。
 
    我也常跟人开玩笑,等我死了绝对要拿个密封袋塞几包防腐剂装几件汉服陪葬在墓里,待我们这一纪文明灭亡后,让未来人挖出来,让他们中的一些人去争“这几款衣服是那个时代的正统。”当然,如果我拿几件T恤牛仔再搁一张“我是汉族这是我穿过的衣服”的纸条埋进去,喜剧效果大概会更强。
 
        膈应完了人,说正事。前面我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民族服饰不是制服,自古没有绝对的统一性和统一的必要。但也不代表这个民族穿过的所有的衣服都可以拿来当做这个民族的民族服饰了。
 
    还有一些人,其中不乏挂着专家学者标签的观点倒是与上相反,时不时的跑出来说汉族没有民族服饰,因为“不知道古代服饰中哪一种算是汉族的”。说这种话的,若不是压根没有真才实学,便是别有用心。因为他们下一段话的中心思想往往是——“我也不知道古代人哪些算是汉族”、“汉族其实不存在”。
 
    我不想在此偏题到民族学例证讨论,只觉得一些人以为自己随口一句话就能抹消一个民族的存在,其心态以及生态都挺可怜的。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而民族服饰,离不开“民族”二字,确定其范围的重点便在于民族,在于人。人是活的,各有各的思想,但人同时又是群聚的,一些思想因人群而同,也因人群而不同。当人群聚集为族,不同的民族便也各有自己一方的一个大致相同的思想,这个思想就叫做“民族性”。而这个思想反应到服饰上,所依据制作出来的服饰,就是这个民族于风俗、审美、传继上的民族服饰。而民族之中,每个人不同的想法,各方不同的习俗,又把民族服饰变得多彩多姿起来。这样鲜活灵动的民族才是还活着的民族,自由自主的民族。这样具有“变通性”的民族服饰,也才能作为活着的民族的民族服饰,随着这个民族进退上下,得到可以持久延续的生命。而不至于成为复原制作的文物,上下左右动弹不得,还得被自以为是考古“大手”的人指着说此可代表一个时代整个民族。
 
    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依照自己民族的民族性制作的服饰——
 
    那么,首先它必然有个大体框架,这个框架包含了这个民族的特有观念,注入了这个民族的信仰和信念。如在汉族,这些观念就是天圆地方、阴阳四季十二月。束发右衽、上衣下裳、“被体深邃”、中缝正直等等等……而清朝汉族着装不可划分为汉族服饰,也便是因为这些观念在清朝被活生生扭曲掉了,于情于理,违背了汉族本身的意愿,是错。而汉族在清朝结束后想要重新扶正本族观念,于情于理于法,不是错。同理可证辽金留下的左衽问题。
 
    而由这个框架出发,汉民族民族服饰的基础领型,便是交领、对襟(可穿成交领)两类,基础款式,便是衣裳、深衣二制。此后生产力发展、制作工艺进步、审美变化等等各种原因,催生了更多的制式,但都逃不出这几个基础、框架,如圆领袍并不是套头衫而属于交领。而这些制式,有的昙花一现,是为时装。有的“加官进爵”,成为特殊阶层的制服。有的自周以来便列为最高礼服,各朝虽有损益,但始终还是大致模样,如冕服、袆衣。还有的是最平常的的款式,经历数朝,下至平民百姓工农商,上至达官贵人,人手一件,除了花色,用料、使用场合、时代性、地域性审美等等不同——而这些最平常的款式,就是当代汉服复兴所需要着重选取的款式了。
 
    “汉服不分朝代,只分款式”,这不是一句打圆场的话,而是一句大实话。比如最普通的中腰襦裙、裋褐,往哪个朝代算去?而裙子的裙腰位置高低,衣服长还是短,薄还是厚,穿裙内还是穿裙外,袖子窄寛长短,也不过是一个时代或者地域性、个人的审美,或者是阶级问题、场合问题和气候、布料问题,不是法律问题。比方说,一些硬厚的布料制成的上衣、夹棉冬衣,非要往裙里扎,那确实是个技术活儿,也不美观。前面一章我也给过例子,明朝多的是衣服束在裙内的款式,不过因为阶级、地域不同,被人给两眼一抹黑了。
 
    洛川北宋墓,出土一侍女俑,长款交领半臂外衣+第二层交领长袖衣,外罩在长裙上,此后辽占时期北地汉族妇女仍然延续此种交领上衣外罩款,直到明朝。而南宋的各类文物上,侍女们却敞开穿着对襟衫子、褙子,亵衣张扬,酥(□)胸半露,或有交领,但一来领低,二来衫薄可束于裙内。侍女以外的阶层也如此,北方裹得严严实实,南方奔放贪凉无视礼教,只得宫中后妃命妇礼服跟北方一样严实着。这倒不是南宋北宋的统治者制定了法律,当时打仗都打不过来了谁还有心思去在后院妇女的穿着打扮上折腾,更何况还从北宋往南宋越折腾越开放,南宋的官员还特缺心眼只对“妇女相扑”纠结了一下。
 
    这是典型的地域和气候问题。前阵子有福州同袍炫耀初冬着齐胸襦裙照,那便是因为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入冬了,福州的气温还在过夏天,不着夏装着什么?倒是2012年夏天的孔府服饰展,同袍们都着低领、料薄的夏装前往,但有那么几个明清时装爱好者非要穿着厚实布料的立领去,然后坐在空调间解开立领扣子仍然热得满头大汗。还有穿了厚布料的袄裙去的,然后到了现场整个解开了外衣,虽然里面倒是穿了别的衣服……
 
    同袍们是为了汉服,所以穿汉服去,同袍们不觉得穿不同款式的汉服来看明朝服饰展有什么问题。他们则是为了明朝服饰,所以穿明朝时装去,不少个心里头还觉得同袍们穿错了朝代。但是——望天,除了望天我别无感想。古代汉族人不是冷死的也不是热死的,明朝汉族也绝对不是这么死的,现代个别人我却真的不知道他们要闹哪样了。以前我还觉得央视的天气预报每次都特多事的说一句“今天某市气温如何如何,着夏装(冬装)”是句废话,现在才知道央视如此用心良苦简直是人民好保姆。不过,我在《西洋服装史》上也曾看见一条记载——法国新古典主义时期,妇女着装一度往古希腊和罗马找灵感,然后,许多法国妇女便纷纷冻病乃至病死了。望天。
 
    我们祖先留下这么多服饰资料,如今复兴汉服,当选择从各方面来说可行之的而行之,并且将要以及必须形成当代的规矩和风格,早日消除唐款、明款之类的前缀,成为彻底纯粹的“汉款”、“当代某一款”,淡化朝代古服意识,加强当代民族服饰意识。并且不可避免地将出现季节、地域、场合、行业的考量和分化。而当这个分化达成,汉服运动在服装这一项上,才算功德圆满了。非要统一成一款,都不能说是死路一条,因为就没这条路,哪怕拿着刀强行统一,也迟早会分化开来。这是个社会学问题,社会的必然规律问题,我就不把清朝再拖出来鞭尸了。
 
    别的什么圈子,比如明清服饰爱好者圈,我管不着,非要热死冷死我除了吐槽绝对不插手管。我也不惧某些大V在背后给撑着腰或者“被撑腰”,反正你们也说过汉服运动与你们无关,那么汉服运动走什么路子,便也确实与你们无关。有人强拉大V去撑腰,也麻烦大V勇敢点找那一边的晦气去别觉得这边尊你三分所以好欺负。
 
    我们自有我们的理念,你们不懂,可以来了解,汉服吧精品区永远无加密开放,而不必把自己的理念强加给汉服运动,然后说汉服运动不如你们意。傲娇这一属性,二次元人物挂着很可爱,三次元就让人嫌烦了。
 
    在汉服运动中,请各位同袍、非同袍、路人甲看清楚——在我们这里,只要是汉族,或者是尊重、喜欢我们民族服饰的他族,你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款式,并且有很多款式可供选择。不管你着装倾向于考证、改良、文雅、尚武、华贵、朴实、混搭,或者不关心着装,这里都有你的一席之地。不过请记得,你选择的是你喜欢的,而不是你喜欢的他人就一定要跟着喜欢,就一定要强加给全族。莫做脑残粉,莫做一衣之奴。谨记,在汉服运动中,穿汉服是为了汉族、汉文化、中华文明,是为了“用千年汉文化的阳光涤荡民族几百年的心理阴暗”,不是为了漂亮衣服本身和炫耀身家,看不起别人。当然,汉服确实是漂亮的,爱美之心是人之常有的,然而心灵丑恶了,用上钻石的扣子都枉然,也枉然了汉服运动的初衷。
 
    还有,有一些少数民族,因为所着服饰颜色、款式不同,族名前被加上了前缀,并且就算进入了现代社会,也因此而划分彼此,轻则互当做外人,重则老死不相往来。我无意管别人家的事,我只管着汉族,我绝对不支持款式大一统,但也绝对不希望看见以后出现啥“明朝汉”、“汉朝汉”、“曲裾汉”、“袄裙汉”,“红汉”、“黑汉”、“真丝汉”、“棉麻汉”、“缂丝汉”、“苏绣汉”之类的汉民族支系划分,为了个穿着不同就闹得群雄割据,就像我深恶痛绝地域之间互相歧视一样。其中道理,自己想。
 
    而说了这么多,肯定有人一直在心里嘀咕,不同款式的必然性,款式划分的道理懂了,但是这些款式到底怎么划分的,都有什么款式,你得说过一二三出来啊。这一点我却不打算再在这里长篇大论,因为确实会变成长篇大论。同袍一盏风所整理的《现代汉服体系2.0版》已经编写得足够清楚了,大家可以百度搜索之进行查阅。至于0.3、0.4……1.0版,现在还没有,需要靠所有同袍一起去努力巩固、再构建、进一步细化各种。路还很长,我所能做的只是帮大家理清思路。
 
    而汉服运动中常年争执的另一个月经话题是,款式改良问题。倒是不纠结于统一了,也算一大进步。而正方的观点是汉服要有适应现代生活的款式,反方的观点是还没学会爬怎么能站起来跑,必须先考证再改良。或者拿出古代日常款式说明这个观点根本不成立。另外还有说改良了就是×服就不正统了的。
 
    对此我只能说,汉服运动从一开始就没反对过现代改款、改良,有很多汉服改良照,其历史可以追溯到05、06年,并因此划分出了“汉元素时装”这一体系。既然不反对,那就说明,无论考证、改良,在汉服运动中都是齐头并进的路线,只看个人能把自己的理念实践到哪个程度。但是若想压别的理念一头……首先,做不到的。为什么做不到,还是那句话,想揽独(□)裁者的活儿首先请碾压自己所住的小区给我看看,或者把不同意见的人断网看看?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广州琴瑟婚礼策划有限公司 © 2024 gzqinse.com
粤ICP备14096919号

1626352032 新浪官方微博
友情链接:

广州琴瑟淘宝店铺     汉服婚礼    古典摄影   中式婚礼策划     广州中式婚礼    汉式婚礼